第(2/3)页 上帝是殷商王朝的祖先,也是他们日夜供奉的神灵,守护神! 突然, 这双眸子中竟然流露出一丝疑惑的神色,仿佛有什么他想不明白的事情! 王钟全身有一种被窥探的感觉,仿佛他全身都没有任何秘密能够瞒过这双金色的眼睛! 真是一尊强大的鬼神! 王钟心中暗暗的想到。 这尊神灵必定是殷商王朝的上帝! 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特有的称谓,早就夏商时期,中国就有上帝一词。 上帝一词首先出现于儒家圣经——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上帝的旨意贯穿了五经,其中最早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中国古代上帝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对北极星(北辰、帝星)的崇拜。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则为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经中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于代表“天”的“玉帝”)。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上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上帝”、“天”。 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周因于殷礼”。而儒家则继承了商周的礼制,祭祀的最高神,就是上帝(即中国人的祖先)。[1] 在儒家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即五帝。五帝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而所谓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炎黄子孙”—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秦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隋唐时期,国家礼典里至上神的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儒者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 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 上帝的权能十分的大,并且掌握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甲骨文和道教中多有记载! 上帝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风令雨,支配自然界。 如武丁时期的卜辞说:“上帝……降……旱”。 祖庚祖甲时的卜辞说:“……兄……上帝……出……” “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 如“贞,今三月帝令多雨”“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 “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 帝可以命令下雨、刮风、打雷。卜辞中的‘上帝‘ ,神力很大,日、月、星、风、雨、雷、电等诸神,俱听其指挥。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辞,是由山川之神转请上帝的,山川之神没有降雨止雨的神权。云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因此帝决定着农业收成的有无。帝能令雨水调勾,获得好年成前如此等等。天上下雨也是上帝所命,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记载;其次,风不仅如此,天上的上帝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还有朝廷,有史、臣之类供其役使。甲骨文里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 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风” 如“燎帝史风,一牛”。这里是说用一头牛向上帝的使臣风进行燎祭。“熮祭”则指焚人祈雨之祭。卜辞中有焚女巫求雨的记载“贞,今丙戍烄奵,有从雨”“……卜,其烄咏母,有大雨。大吉”。《左传》中鲁国大旱,鲁僖公欲焚巫求雨。 卜辞中常见奏舞祈雨的记载。如“与翌日丙舞,有大雨,吉”。 “丙辰卜,贞,今日奏舞,有从雨。”“贞,王其舞,若。贞,王勿舞。”“辛巳卜,宾贞,呼舞,有从雨。” 上帝可以控制人类社会,为害或福佑人间。如“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 “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 “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 “贞,帝其作我孳。”以上为制造灾难或为害。“贞,唯帝肇王疾。” “王作邑,帝若(佑)我。” “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在祖乙宗,十月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