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在有限的空间里凭借有限的演员制造令人窒息的情节-《催泪系导演》


    第(3/3)页

    当然,想来应该还有是通过这些特写让观众对这些角色开始拥有一些印象。

    发现李易导演在对特写,大特写的运用在这部电影里面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每次争论后的缓和期,景别立刻从特写变回中景,让空间突然舒展,目的是让观众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

    而临近结束时,面对最无理取闹的3号和最理性的4号,说服的难度达到最大,又会开始采用大特写将激烈的冲突推向顶峰,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镜头语言为情节服务,镜头中的情绪能传达给观众,并牵引着观众的感受。

    《十二怒汉》的分镜头在我看来,绝对是李易导演经过精心设计的,因为那些镜头能够鲜明地反映人物关系。这是多人对话中理清叙事的重要方法。

    影片最初,8号陪审员孤军奋战,只有9号在心里向着他。构成轴线的对话双方分别是“8号和9号”以及其他陪审员。

    之后,8号陪审员通过发现证词中的逻辑漏洞,获得其他陪审员的支持。在他们和3号对峙的正反打镜头里,8号和其他陪审员处于同一阵营,且他站在画面中间,符合“无罪”阵营领导者的身份。相比起来,3号显得孤掌难鸣。

    影片快结束时,交替出现的正反打镜头中都有两个人物:3号和4号,8号和9号。他们恰恰是两个阵营的领头人物。《十二怒汉》属于本格推理,人物众多,动机复杂。画面构图不断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强调人物关系的变化,让观众在略显烧脑的剧情中也能跟上思路。

    大家经常看电影,应该知道,巧妙的利用镜头,的确是可以展现角色的心理活动的,简单地说,就是镜头的角度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

    在《十二怒汉》的结尾部分,9号发现“证人戴眼镜”这一关键性证据后,摄影机仍平视4号,但转而用仰视的角度拍摄“无罪”阵营的角色,使他们的形象变得高大,体现他们发现关键逻辑漏洞后的笃定和强大的压迫力。后续剧情和仰视镜头的效果相符,4号最终被他们的逻辑说服,支持“无罪”。

    最初的时候,我也以为,《十二怒汉》场景单一,拍摄起来应该很简单才对,可是真正地拉片之后,才发现,真的不简单。

    《十二怒汉》在布景和镜头上设置众多小巧思,绝对是这部电影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这些东西让观众能够迅速明确空间关系。

    所以,虽然场景单一,但是却绝对的不简单。

    这里要提到一个可能非专业人士不那么了解的东西,那就是镜头轴线。

    而镜头轴线是指所拍的画面中的一个虚拟的线条,轴线规律则是在拍摄过程中设置摄像机机位的时候所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而通常来说,拍摄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越轴的情况,而越轴之所以会产生“出戏感”,是因为观众无法判断剧中人物的位置,从而造成空间的混乱。

    《十二怒汉》的故事发生在封闭的小房间内。为了充分展示环境和人物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越轴现象。但是,越轴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出戏感,因为影片通过大量技巧来避免和弱化越轴问题。

    1号统计陪审员立场时,将1号看作个体,其余人看作整体,镜头的轴线是沿着桌子的长边。为了看清每位陪审员的面部表情,镜头发生多次越轴,但不会显得跳跃,原因有二。

    第一,越轴前后的画面都是中远景,而进入房间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已充分交代室内布局。第二,画面有两个参考点,即站立的1号和戴帽子的7号,他们恰好位于长桌的两端,即轴线上,观众可以通过他们的位置而适应新的空间关系。

    简单地说,其实1号和7号的位置,刚好位于轴线的两端,这两个固定点,会让镜头在越轴的时候,保留这一条虚拟轴线,让观众不会觉得跳跃。

    看过电影的人相信都会发现,抛开8号这个点,其实整部影片里面,7号这个角色,他的言论其实对剧情的推动并不多,大多的时候,他的话对于剧情而言更像是“废话”,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7号的镜头呢?

    我不是李易导演,所以并不知道李导的具体想法,在个人看来,除了要展现7号这种“随波逐流”“墙头草”“漠不关心”等等的设定之外,更多的是出于轴线定点的需要。

    因为1号的作用是定起点,那么7号的作用就是定终点。

    一前一后,让这两个点固定下来,而因为8号的存在,所以,会让7号这个点被运用的更多,为此,这个点就显得很重要,那么自然而然地就需要时不时地展现一下。

    ”

    dengbi.net      dmxsw.com      qqxsw.com      yifan.net

    shuyue.net      epzw.net      qqwxw.com      xsguan.com

    xs007.com      zhuike.net      readw.com      23zw.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