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诺奖来信-《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2/3)页

    除非学生人数多,才会配备辅助人员。

    如果一个老师带的学生超过70人,就可以带一个“学徒”;如果超过100人,可以带一个“助手”;如果超过150人,可以带一个学徒加一个助手。

    由于一个老师需要教授所有学科,荷兰的教师资格证自然涵盖了所有学科,且有很多等级。

    甚至需要一个个考。

    这就导致荷兰的中小学老师水平是相当可以的,会的语言又多,相当合适。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两天后范德瓦尔斯就给李谕带来了好消息。

    “你给的待遇非常吸引人,我只是告知了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教师工会,就收到了十几封介绍信,要是再扩散一下,人数会更多。还有,当时我忘了问你需要多少名教师。”

    李谕说:“数量要是足够的话,20名吧。要求主要就是会所有常规学科,拉丁语之类的不强求。”

    李谕在国内的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了,有必要招募一批教师,而且这笔钱不需要李谕出,卡耐基提供的教育基金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不出一个星期,范德瓦尔斯就凑够了20人,他甚至很细心地帮忙遴选了一下:“剩下的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10人来自莱顿大学,6人来自乌得勒支大学,剩下4人毕业于格罗宁根大学。”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可是很厉害的,李谕非常感激:“我一定不会辜负教授的付出,更不会让他们少一丝一毫的薪水。”

    范德瓦尔斯说:“只要是薪水足额发放,要多少有多少,如今莱顿大学的一位助理,一年收入最好的也不过2000荷兰盾,有些只有一千多荷兰盾,你一下子给7000,好多人怎么能不动心!”

    李谕说:“去中国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支教,而且跨越了整个欧亚大陆,自然应该多赚一点,况且到时候,还需要学习中文这项非常复杂的学科。”

    范德瓦尔斯很自信地说:“学习的问题你不用担心,这些人连拉丁语与希腊语都会,再学个中文有何难。”

    李谕不好意思打击他们,只好说:“总之实在是太感谢了!”

    有了这批教师,李谕多少放下了心。

    要是等国内有足额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分流到中小学,起码还要再过十几年。

    国内几所新成立的高校,刚开始几年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政府岗位,或者在高级一点的学校任教。

    李谕很快就给他们订好了船票,先由国内的京师大学堂接应,到地方正好先学一阵子中文。

    ——

    目前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从而搞一些迫于无奈的平衡,比如颁奖要很小心地考虑国别,一定要照顾到几个大国的均衡,尤其是英国、德国、法国这欧洲御三家,哪个都得罪不起,另外荷兰属于超级有钱的,也要照顾。

    所以你要是看前几年的诺奖颁发情况,基本是雨露均沾,不多偏袒。

    如今李谕横空出世,又接连拿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普鲁士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等头衔,诺贝尔奖评委会对于授予他诺奖也有了把握,起码都不得罪。

    再说李谕的这些成果的确太厉害,又有几个大佬的提名,名正言顺。

    等李谕回到柏林时,正好收到了斯德哥尔摩的来信。

    寄信的自然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李谕展开信件:

    “尊敬的李谕先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