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四章 不是归人,是过客-《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2/3)页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你的国学会如此差,难道从小就没有念过私塾?”李谕只好说:“人的精力总归有限,我是完全按照西学学堂的模式学习,所以国学内容少了一些。”吕碧城还是很难相信:“就算是这样,你总归背过古籍经典,经学竟然不及格。”李谕现在经常买报纸,毕竟没有互联网,只能靠这个,眼前《大公报》还有吕碧城的几首词作,如《江城梅花引》《定风波》。

    李谕指着它们说:“我虽然不会写诗词,不过学习西学时,懂得了如何写洋人的诗作。”吕碧城纳闷道:“洋人的诗作?”

    “如果翻译过来,就像白话诗。”李谕其实很想说现代诗,不过貌似有点不合时代。

    吕碧城问道:“这是什么体裁?”李谕在纸上唰唰写了一首小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也就是郑愁予的《错误》。

    其实李谕刚刚穿越时就想过这首诗,一个穿越者,似乎真的就像个过客一般。

    吕碧城品味一会儿说:“虽然非常直白,但是意境却非常绵长。”李谕说:“咱们的文化太悠久,给外国人解释起来很难。但在艺术上,我想最不容易解释的反而又是最好给洋人解释的,正是咱们艺术创作时所倡导的意境。就像中国山水画与洋人的油画,区别虽然很大,但是绝不能说我们在艺术上差。只不过文字艺术牵扯到底蕴太多,确实有点难以让洋人真正理解。”吕碧城点点头:“你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非常有道理。虽然你国学水平差,但是见解却如此高,真令人捉摸不透。”李谕差点歪倒,这么直白就点出来自己国学差……

    “其实白话诗,也是很有水平的。”李谕说。

    “就眼前这首来说,的确颇有水平,”吕碧城说,

    “你想不想把它发表在《大公报》上?”李谕连忙摇摇头:“还是算了,能有多少人接受这种形式?如果真的发出来,我怕辜先生又会借此把我一顿狠狠批判。”吕碧城扑哧一笑:“你不是说你们是乌龟咬王八嘛?”李谕说:“所以才要尽可能避免,不再节外生枝。如果你觉得好,这首诗就送给你了。”吕碧城愣了一下说:“送给我?”李谕大大咧咧道:“对啊,你不是喜欢吗?”

    “我……”吕碧城又顿了一下,才说,

    “好吧,那我收下了。”两人说话间,有人来登门拜访。

    “疏才小兄弟,没有打扰到你吧?”来的是严范孙。李谕迎出来道:“严先生大驾光临,让寒舍蓬荜生辉。”严范孙也认识吕碧城,看到她后说:“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京津两地的大才女,还真是郎才女貌。”吕碧城脸一红:“严先生,我也是来做客的。”严范孙连忙说:“抱歉抱歉!但我这句话也没错,的确是一个科学巨子,一个文坛才女。”李谕说:“严先生快快请进。”严范孙坐下后,李谕让王伯再给他添上茶叶,然后说:“严先生,对不住,我没什么上好的茶叶,只有普通的绿茶。”严范孙说:“无妨无妨,我要是为了喝茶,也不会来你这儿。我来是关于朝廷马上就要举办的恩科一事。”李谕问道:“恩科?科举?”

    “正是,”严范孙说,

    “朝廷已经下旨,不久之后就会举办一场经济特科,参考人员不限,也可以是已经有功名之人,不过需要有朝臣推荐才能参加。”李谕问:“经济特科?这是什么?”严范孙说:“六年前,我当时还是贵州学政,希望朝廷可以改革科举制度,于是提出了在传统科举之外,另设经济特科,以招纳懂得外交、格致、律法、制造、算学之人。朝廷确也采纳,不过一直拖到今年才开科。”

    “这么说,还是科举,恐怕没有什么选拔之用吧?”李谕说。早在几十年前,魏源就已经提出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实在是无用至极,甚至说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