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四章 不是归人,是过客-《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3/3)页

    “举天下人才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此前代所无也”的话,抨击八股取士的弊端。

    鸦片战争后,就连之前拿过探花的冯桂芬都认为科举制度是统治者

    “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天下之人才”而设立的。西方传教士更是明白科举没用,丁韪良、李提摩太等人已经数次给清廷建议采取西方的教育模式,不过清廷并没有采纳。

    只是在1888年搞了一次算学的乡试,但仅仅录取了一名举人。这既是中国近代第一名西学举人,也是整个洋务运动时期科举改革的唯一实际成果。

    这个人之前李谕见过,就是驻俄国大使胡惟德。不过仅仅一届之后,算学科很快就衰落。

    此后历次乡试时,都因为算学科应考者太少而改应顺天乡试,算学科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西学,或者说现代教育体系与科举可以说是完全不能相容。严范孙当初提出的经济特科属于折中策略。

    恩科在康熙、乾隆年间各开设过一次,当时是博学鸿词科。朝廷倒也采纳了严范孙的建议,但朝廷的想法却是十年或者二十年才开考一次,毕竟是叫恩科,不是像科举一样三年一次常设。

    十年才想着录取几个懂西学的人,完全看得出清廷的思路还是没有跳出科举的桎梏,压根不懂!

    以为只要稍微招一些懂西学的就足够应对当今时代。即便是十年才一次的恩科,随着维新运动失败,经济特科尚未实行,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在废止新法的过程中,以经济特科

    “易兹流弊”为由将其停罢。包括戊戌变法时下诏废除八股文的决定也被驳回,八股文再次死灰复燃。

    当然了,这属于回光返照。


    第(3/3)页